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台灣教育改革從導入IB 雙語雙軌教育開始 !


台灣教育改革從導入IB 雙語雙軌教育開始 !

1 台灣要具備國際競爭力, 必須實行雙語教育
當今世界, 各國政府都在致力制定全球認可的課程, 台灣教育當局改革團體也口口聲聲要把教育目標訂在「栽培下一代增加國際競爭力」, 還卻還沒意識到台灣實施雙語教育的迫切性, 國人捫心自問, 本土菁英一出國門有多少人能夠在國際場和用英語侃侃而談?國人英語聽說能力嚴重不足台灣教育當局意識到了嗎? 為什麼權貴子弟、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很多就為了造就小留學生甘願全家骨肉分離? 台灣人心知肚明, 學生跟著體制內的課本內容, 縱然學富五車, 一出國門國人英語聽、說能力不足,聽不懂、不能及時用英語表達或反應, 當場立刻矮人半截, 那裡談得上國際競爭力? 台灣教育當局的教育改革還不致力教育子弟成為雙語人才卻讓台灣的學生還必須為基測指考成績一兩分數爭得你死我活, 讓學生青春、精力虛耗空轉的入學方案大戰何時方休?

2 導入IB國際文憑課程, 讓體制內實施雙語具國際升學遠景
再看台灣內部的教育改革現況, 全球政府都已經致力體制內學校導入世界知名大學都認可的IB國際課程了,為何12年國教基測、學測、各類考招, 免試升學方式還是無法學生和家長教改團體滿意? 問題就出在教育部門所提的教改方案不敢正視民眾的需求!  家長要的是所有的學校都變成明星學校, 體制內學校所培養的下一代都是走得出國門的雙語人才! 全球化的衝擊下, 21世紀台灣的優勢將從輸出中、英語雙語人才開始, 將來也會因著台灣的雙語環境吸引外資和外來的人才, 台灣儘速在體制內導入IB國際文憑課程正是教改方向邁向國際的新契機! 該是台灣了解 IB「國際文憑課程」實行雙語教育的時候了!

3 什麼是「國際文憑課程」
「國際文憑課程」全名為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 IB, 由來是在六十年代,隨著歐洲共同體的崛起,國與國之間的商貿往來和外事公務越來越頻繁,因而出現了「移動家庭族」。隨之而來的是這些移動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他們迫切需要一種世界範圍內的網絡式的教育機構來滿足這些移動家庭子女的接受教育並得到相應認可的要求。於是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應運而生。IB 「國際文憑課程」共分為「國際文憑小學課程」PYP、「國際文憑中學課程」MY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或「國際文憑 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IBCC三階段四個部份, 每個階段學校提供六到八個「學科組別」, 由國際文憑組織(IBO) 統籌協助地方學校導入課程並到取得世界認證的資格, 而每個階段每門課的修習時數、內部外部評量給與成績等方式有彈性的規定。 IB 「國際文憑課程」可以也致力於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本土課程融和, 國中、小學階段還可以用地方語言 (中文) 授課, 所以自從1968年開始實施以來, IB世界學校逐年快速增加, 目前 (2014年11月)全世界在 146個國家內已經有 3,917 所「國際文憑世界學校」(IB World Schools)採用, 其中2,180 所是獲得政府資金補助 (state funded) 的體制內學校, 學生總數超過120萬, 而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修習畢業成績得以用來申請入大學, 也就是說, 只要在本國讀完IB高中, 畢業就可以直接申請全世界75國超過包含劍橋、牛津、哈佛等常春藤名校2,000 所世界知名大學。讀IB課程並不是比較簡單, 相反的, 它的課程靈活重視思考,深俱備挑戰性, 然而強調做研究、寫報告、社群服務等概念, 並融和全球化的思維, 甚至高中課程學分還能抵掉上大學後的部分學分, 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

4 歐美亞洲政府已經如火如荼體制內學校導入IB
近20年來, 歐、美地區的普通公立高中, 譬如 2007年小布希總統開始播款補助體制內學校導入IB課程;  德國更早在1986年承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畢業效力等同德國「高中會考」(Abitur),並於境內大城市的「古典中學」(Gymnasium) 內提供IB課程; 近來來亞洲的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本地學校等都紛紛以不同和IBO 國際文憑組織的合作模式獲得政府資金補助而註冊並獲得認證加入國際文憑世界學校行列, 總而言之, 在體制內導入IB國際文憑課程, 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幼兒園所、小、中學階段 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使學制邁向全球化、學校課程標準化而奉為依歸的國際新潮流。

5 導入IB同時實施雙語讓台灣教改運動提升到國際視野
台灣的教改運動若從1994教育改革年算起, 20年來推行的包括十二年國教、自學方案、各類大學入學或招生方案實施後社會就不斷出現持反對立場的聲浪, 其基本的矛盾糾結在教育改革的種種措施打不破社會大眾對於明星學校的迷思, 而讓整個教育體系的成員在尋求「公平錄取」的噩夢裡面打轉, 望子成龍的天性, 學改變不了明星學校的菁英崇拜, 結果是不管面對哪種考招方式家長都改變不了把子女送到「最好的高中」和「最好的大學」的心態。 而大眾也明白, 只要國人一日不破除對明星學校的迷思, 台灣的升學主義將永遠持續變形存在。導入IB同時實施雙語讓台灣教改運動早日提升到國際視野吧!

6 從雙語雙軌輔助弱勢原則做起
如何實施雙語體制內導入IB, 同時有效打破國人對明星學校的迷思呢? 難道是像教育部的鴕鳥心態以為不給十量尺就能打破學校排名嗎? 柯文哲說他無法理解,為什麼教育部就是不順從民意? 我們現在就來講民意, 如果台灣政府導入IB國際課程, 涵蓋幼教到高中畢業階段四種課程、國際認可而且世界通行的教案, 國小國中採取中英文教學, 高中實施全英文教學, 高中畢業就可以用IB成績直接申請全世界75國超過 2,000所大學就讀, 是不是民眾就有了擠進台灣明星學校窄門外的另類選擇呢? 因為學生都能依照個人升學或家庭搬遷的未來的規劃, 進入能配合的台灣體之內學校類型就讀, 讓傳統的明星高中繼續維持優良的光環負責輸送畢業生進入台灣的大專優良學府, 繼續培養本土人才, 同時政府撥款優先補助所謂「非明星學校」導入國際大學預科課程, 培育雙語人採, 負責栽培計畫高中畢業後就出國念大學的國際菁英, 是不是就可以建立雙軌制度, 藉此打亂了既有的學校排名呢?
台灣目前坊間提供IB課程只有台北高雄四個國際學校和民間協助留學的私人補習機構, 簡言之, 是強勢族群錦上添花, 藉著自身家庭經濟條件的強勢而得以享受更優良教育的特權, 這和我們期望台灣可以從體制內開始實施, 而且從弱勢族群開始的精神背道而馳, 我們的下一代不應該因為家庭貧富不同而承受未來前途機會不等的社會問題! 如果台灣的中央政府早日在體制內學校導入IB, 就能杜絕不久後IB被民間商業補習團體包裝成精良的留學配套來營利, 並造成另外一波學生補習風潮, 因為這絕非是一般父母家長所願見的。

7. 結論
教育是百年大計, 我們也了解, 台灣要實行雙語教育、要把體制內的本土教案和IB國際文憑課程結合融和等種種思維將牽涉到國家重大政策以及社會教育思想的改變,非一蹴可幾之小事, 但是綜觀世界趨勢、全球化的衝擊下, 台灣施行雙語教育已經是遲早必行之路, 不可以落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之後, 台灣實施IB雙語以「提升學生在國際間的競爭力」的教育目標應該就從現在開始! 總之, 唯有台灣執政者正視台灣教育的癥結問題, 對症下藥, 從長計畫利用導入IB在體制內學校實行雙語雙軌制度, 才能在台灣教育改革開始20年後開啟另外一個實行本土化加上國際化教育的新契機, 若計畫實施得宜, 將會成為台灣一舉兩得、雙贏、甚至三贏的劃時代教育新策略。

期望台灣能逐步實行中、英文雙管齊下的本土化雙語教育, 勾畫嶄新的多元的入學方案藍圖、實行傳統和IB國際課程雙軌制度, 朝向走進雙語、邁向國際的前景, 讓學生根據不同規劃的國內完成大學學業或留學方案, 一併達成打破台灣社會對於菁英教育的迷思、減緩台灣國內的崇拜明星學校的惡性升學競爭、吸引全球菁英來台灣就學, 同時帶動台灣學術界全球化密切的交流, 讓台灣教育改革的目標提升到全球的視野,  台灣教育改革新遠景就從實施雙語教育導入國際文憑課程的雙軌制度開始!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談「國際文憑中學課程」 MYP

談「國際文憑中學課程」


「國際文憑中學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Middle Years Programme, IBMYP)是「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繼1968年開始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28年後,往下延伸到專為11〜16歲學生所設計的中學課程,從1994年導入。本文除自「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的內容、科目、評量方式、可以彈性和本土課程結合,以及用中文授課、評量的優點切入,並援舉若干美國、中國、香港、日本等各國政府部門提撥資助或公立學校導入課程的實際案例進行說明,期能引發臺灣公立體系中學導入「國際文憑中學課程」之可能性的廣泛討論。

壹、什麼是「國際文憑中學課程」

「國際文憑中學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Middle Years Programme, IBMYP)是專為11〜16歲中學生設計的國際通行課程。「國際課程」的發展緣起於一群任教於瑞士國際學校的老師,為了因家庭遷移而必須時常搬家、轉學就讀不同國家內的國際學校的中學生所設計。這群對教育國際化具前瞻性的教師,起先是從1968年開始設計高中課程——「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一路往下延伸發展到「中學課程」(IBMYP)、「小學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 IBPYP)和「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 (IB 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 IBCC)。目前已經成為一套為3〜19歲學生全程設計的四個「國際文憑課程」系統。
IBMYP上承IBDP或IBCC,下接IBPYP,其原意是考量中學階段年紀的學生正處於從進入青春期到青春期中期的過渡階段,是人生一個人格和智力成長的重要時期,所以需要一個課程能夠幫助他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幫助學生發展知識、了解、判斷和所需的技能,培養主動並負責地參與的能力,學習如何學習,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如何用批判的態度去衡量得到的資訊。IBMYP的目標在鼓勵學生成為有創意、具批判能力,又有自省能力的思考者,並強調知能上的挑戰,鼓勵學生把所學習的傳統科目內容和現實世界做連結。課程著重溝通的技巧、跨文化的了解和全球發展的參與,培養學生具備這些特質,以便日後成為全球領袖(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2014a)。
IBMYP從1994年開始實施以來,內容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今年(2014)9月所推出的IBMYP創新方案是經過IB教育專家學者和來自46國100所先鋒學校(pilot schools)共同研發的新變革。創新方案一方面是為了提供IB授權的中學教師在授課時獲得更多的靈活性,順應並結合所在國家和公立教育體系的課程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整個國際文憑課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預科能更緊密地連貫。創新方案也具備更多可供選擇的外部評估方式,不管學生將來是決定進入IBDP或是IBCC。改良後的IBMYP,被國際文憑組織稱為「從IB國際文憑開始推出以來45年歷史上最具雄心壯志的重新設計」(The most ambitious programme redesign in the IB's 45 year history),堪稱為IB國際文憑課程一個重要里程碑(IB, 2014a)。

一、IBMYP的八個學科組別

IBMYP包含八個「學科組別」(subject groups):「語言習得組」(language acquisition)、「語言和文學研究組」(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個人與社會組」(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科學組」(sciences)、「數學組」(mathematics)、「藝術組」(the arts)、「身體和健康教育」(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以及「設計課」(design)。學生在每一個學年必須從八個組別每組修習至少50個小時的科目。在中學第四、五年學生可以開始從八個群組中選六組研讀,更有彈性。

二、IBMYP的六個特質

(一)提倡全人智力並培養社會、情感和身體的均衡發展。
(二)提供學生機會培養正確學習態度去獲得知識和技能,以便其為未來採取負負責任的行動,以處理複雜環境給予的挑戰。
(三)確保學生能透過課程在八個學科組別獲得夠廣、夠深的理解。
(四)學生需要至少兩種語言(一個是課程指導的語言加上一個附加的其他語言選擇),以利學生了解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
(五)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
(六)幫助學生對未來升學或工作做好準備。

三、IBMYP的五個教學要素

「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目標在幫助學生發展個人的認知、自我的表現意識,以及在社團中的責任感。和本文所敘述的五個互動區相應,任職於IBMYP的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必須能掌握以下五個重點:
(一)綜觀全局的教學和學習
綜觀全局的教學和學習(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ntext)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與自身體驗過的生活環境或是和所處的世界產生連結。IB世界學校教導中學生用綜觀全球的觀點去探索人類的特性、全球的挑戰和發現什麼是「具國際觀的學習」。
(二)理解概念
根據「國際文憑組織」的觀點,去理解「概念」(conceptual understanding)是指在特定學科和跨學科領域的相關性大思路。IBMYP的學生應該學習把「概念」當作工具,一方面針對個人,本地和全球重大議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另一方面用來探究世界上整體的知識。
(三)學習方法
所謂學習方法(approaches to learning, ATL),是指在學習所有「國際文憑中學課程」學科組別的一個統一思路和方法,用以增進自主學習的基礎,並鼓勵他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的應用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四)社區服務
服務讓學生在「做」中和「體驗」中學習,尤其是社區服務一直是和IBMYP的組成項目,深具核心價值。學生將課堂內、外所學的付諸於實際的服務行動,來關懷社區的成員。
(五)語言和認同
IBMYP的學生被要求要至少學習兩種語言(一個是課程指導的語言加上一個附加的其它語言選擇),以便於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何溝通,是文化認知的發展的基礎,更是攸關學生自我認同的關鍵。
四、IBMYP的五個互動區
IBMYP除了八個學科組別,還包含一個由「五個互動區」(five areas of interactions)構成的核心(core)。這五個互動區是:(一)學習方法, (二)社區服務, (三)人類的智慧, (四)環境和(五)健康與社會教育

貳、IBMYP成績評量方式

因應全新從2014年導入的革新IBMYP方案,IBO「國際文憑組織」從2016年起會有全新的IBMYP評量方式(new MYP assessment model),也就是加入「個人研究計畫」(personal project)以及外部的線上評估(external assessment, eAssessment)模式。然而,過渡時期的2015年還是以學校先內部評分,再交由IBO「國際文憑組織」外部審查的方式取得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證書或成果記錄(record of achievement)。簡言之,從2015年第二季「國際文憑組織」才開始提供特定科目的線上評估。新的成績評量包含一、線上考試 , 在某些科目「國際文憑組織」提供學生兩個小時的線上考試(onscreen examination)。學生必須個別參加考試,而「國際文憑組織」的考試委員(IB examiners)會進行外部的成績評量(IB, 2014a), 二、電子學習檔案,  (ePortfolio), 學生必須繳交個別學習檔案讓「國際文憑組織」的考試委員(IB examiners)進行外部成績評量, 三、作業電子工作檔, 在「身體與健康教育」、「藝術」或「設計」課程,學生也可以提交一份用表演方式的「課程作業」(course work)「電子工作檔案」(ePortfolio)交由「國際文憑組織」進行外部評量。
上述幾個創新的評量方式目的在培養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並使其具備在所處的複雜的、不熟悉的環境下活用知識的能力。四、個人研究計畫案
學生自選題目撰寫「個人研究計畫案」(personal project),由學校教師先進行內部評分,然後再由外部對校方的給分做進一步評估(internally marked, externally moderated)。五、平時成績考核: IBMYP的授課老師根據各科訂定的評量範疇去裁定學生每學科的學習成果做為「平時成績考核」成績(continuous assessment)。

以筆者曾經任教的新加坡海外家庭學校(overseas family school Singapore)中文課(語言B)評量方式為例:2013〜2014學年有五、六、七年級總共約600學生依照中文能力分為一到五級,進行的混齡的能力分班教學,一個學年分為四個「季學期」(quarter),每個季學期會有二到四次評量,分四個範疇:(一)口語溝通(oral communication);(二)視覺詮釋(visual interpretation);(三)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和(四)寫作(writing)。每個考試後教師會根據三到四個「關鍵點」(strands)的標準給1〜8分,總分為24分,而學期末再根據分數界線(grade boundaries)的標準將學生所得總分換算成從低到高1〜8分的成果水平(achievement level)。學生在升上高中選讀中文課時,IBDP的授課老師會根據MYP中學教師的評量等第加上文字推薦,安排適合個人程度的中文班,繼續接下來高中部分的大學預科中文學習。
從2014年開始的新的課程革新設計,並提供就讀「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第五年的學生(15〜16歲)通過外在評估測試,取得世界認證的「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證書,勢必讓中學階段的課程的標準化、全球化更進一部發展(IB, 2014a)。

參、各國政府於體制內學校導入IBMYP案例

一、美國
隨著高科技知識的全球擴散以及低成本勞動力的出現,美國在市場、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優勢開始受到侵蝕,美國小布希總統於2007年提出的「競爭力計劃」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 (ACI), 為保持美國在全球市場、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優勢, 通過發展天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新工業, 為全美國公民創造全新的、高質量的工作。當中就明確撥款資助公立學校導入IB國際文憑課程, 協助增家來自低收入家庭或弱勢族群的子女在高中表現優異而且已經具備未來成功進入大學就讀的基礎。
具體措施包含:

1.1.1 美國聯邦政府

建議:1萬名教師,1000萬名優秀的人才。6措施:建立以業績為基礎的獎學金項目,每年吸引1萬名優秀的學生從事數學和科學教育職業。該獎學金為期4年,每年經費為2萬美元,幫助美國部分最頂尖的學生獲得物質或生物科學、工程學、數學領域的學士學位。這些學生應承諾畢業後到公立學校至少工作5年。在貧民區或農村地區從事教育的學生還可獲得每年1萬美元的補助。每位老師總共可教1000名學生,因此該獎學金項目將讓1000萬名學生受惠。

2006年2月 ACI 提出美國聯邦政府撥款380 百萬協助K12 學校以導入訓練具備分析性, 技術性和解決問題的技術的新課程其中包含提撥IB世界學校師訓經費。當年計畫在5年內培養7萬名AP /IB 合格教師來領導數學和科學課程, 讓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享有更多機會進入IB世界學校就讀。 期望2012年修習AP/IB 數學、科學和困難語言課程的學生人數可以從38萬提高到1500萬, 而通過AP/IB考試的學生能夠增加3倍來到70萬人。

1.1.2 美國教育部


尤其在特別貧窮的學校, 特別對弱勢族群學生, 美國教育部 (The Secretary of Education) 提撥$15.3 million 用於學校獲得申請IB世界學校認證, 包含師訓, 發展準備課程、 整合年級之間的差異、書本、學用品的供應、課程活動特別是線上學習的硬體設備補助津貼以及其它和導入IB課程有關產生的支出項目. 基於這項補助原則,各州紛紛設立補助辦法. 目前, 在美國境內一共1567所IB世界學校當中1417所是得到政府補助的學校:

1.1.3 費城

Philadelphia 國際IB課程收到重視和認可,規定高中生必須至少在在兩個IB修習學科, 特別是在科學、數學、科技、工程、外語課程, 至少獲得4分的成績才能畢業。
1.1.4 阿肯薩斯州
Arkansas州政府規定2009年前所有學校都必須提供IB或AP師訓課程, 每位參加師訓的教師可以獲得650美元的研習會補助, 學生每科IB成績高於3分就可以得到50美元的獎學金 (Bonuses) 。另外, 州政府也補助考試費用, 包含65美金之外的收費, 也補貼每個公立學校中修習多於兩科IB課程的學生。

1.1.5 加州

加州的IB學校分享每年105百萬的州政府教育經費, 用於專業的發展和材料以及支持學校導入IB課程的支出。學生若用IB大學預科文憑總分高於30分(滿分45分)的成績申請進入加州大學者, 就可以抵30個學分( 在四季制大學)或20 個學分(在二學期制大學)。

1.1.6 德州

25%的IB考試費用由政府支出。學生每學科考試四分或以上者可出具成績領回所繳交的考試費用。每位參加IB師訓教師可以領到450美金的補助, 如果學校願意教授IB課程, 每一課程可得到州政府250美金的獎勵金, 而學校教師根據教師根據所授課時數分享此獎勵金。

1.1.7 威斯康辛州  

學生在IB高水平科目得到4分或以上分數都可以抵大學的學分。

1.1.8 科羅拉多州

持IB文憑 而且分數高於4分的科目可以獲得24學分的大學承認。

1.1.9 佛羅里達州

學生如果高中IBDP畢業成績總分高於28分則學費全免。總分20分以上則減免75%。州內的大學承認IB文憑, 每位IB教師指導的學生的IB考試成績高於4分就得到50美金的獎勵金(IB,2004)。

二、德國 

德國早在1986年三月10日召開的文化部會議 (Kultusministerkonferenz)中決議,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結業認證得以申請德國大學, 只要學生在特定科系的限制上也達到相關符合的條件。這個教育決策也已經在2012年五月31日正式列入法案。通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取得的國際文憑的效力就等同於德國「高中會考」(Abitur)的成績單。
德國在世界各國設立的德國國際學校 (German European School) 都已經是IB世界學校。根據「國際文憑組織」 官方公布數字, 德國2014年八月總計有64所學校採用「國際文憑課程」, 當中PYP校學課程23所; MYP中學課程10所, IBDP大學預科課程就有60所。而德國境內一些大城市譬如柏林、伯恩、阿恆、多特蒙多、布萊梅、德勒斯登、斯圖加特、法蘭克福、漢堡、敏斯特、漢諾威、撒冷等的都有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公立「古典中學」(Gymnasium) , 德國境內一共有24所公立高中提供IBDP(IB,2004)。

三、法國

雖然法語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三種指定授課課語言之一, 法國政府並無資助發展體制內「國際文憑課程」的計畫。據統計, 2014年法國境內有12所學校採用IB課, 皆為私立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IB,2004)。

四、澳洲

澳洲目前一共有41所學校採用IBMYP,其中有16所是公立學校。

五、日本東京—學芸大學附屬國際中等教育學校
日本境內目前有九所學校採用IBMYP,當中唯一一所公立學校是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東京—學芸大學附屬國際中等教育學校」(Tokyo Gakugei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學校上課語言是日文,2010年2月認證為IB世界學校,該校目前有454個學生(IB,2004a)。

六、中國

中國境內目前(2014年11月)一共有24所學校採用IBMYP,其中有四所享有國家資金補助(state funded):

(一)北京第五十五中學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Beijing No. 55 High School)於1954年建校,原北京市市級重點中學,現屬北京市示範高中,也是涉外中學,學校分中國學生部和國際學生部。國際學生部自1975年開始招收外籍學生,至今已接收近2,000名來自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學生。從1995年5月開始採用MYP「國際文憑中學課程」,是中國第一所本土公立的IB國際文憑學校,該校亦於2004年6月被「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授權採用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2014;IB, 2014a)。

(二)上海進才中學國際部

上海進才中學(Shanghai Jin Cai High School)創辦於1996年,由臺灣人葉根林無償捐資興建,本為公立的寄宿學校,是上海市首批實驗性質的示範高中。進才中學設有的國際部,國際部目前有分別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300餘名學生。國際部還分設中文部和英文部,中文部採用中國國內教材;英文部採用美國原版教材,此外,還提供中英文預備課程、港澳臺華僑高考強化課程以及各類選修課程。
進才中學於2006年2月國際部註冊為IB世界學校,開始教授MYP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目前有六至十年級共76名學生就讀。該校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逐步實施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及PYP「國際文憑小學課程」(進才中學,2014;IB, 2014a)。

(三)天津實驗中學

天津實驗中學(Tianjin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為公立學校,1998年開始MYP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用中文授課;2008年3月獲得IBO授權設立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學生用中英文上課,學生可在學校寄宿(IB, 2014a)。

(四)河南鄭州中學

河南鄭州中學(Zhengzhou Middle School)為公立學校設有國際部,以「培養世界的中國人」為號召招生,於1999年12月加入IB世界學校行列,提供「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該校收寄宿生(鄭州中學,2014;IB, 2014a)。

七、香港

香港是個國際化城市,學生除了可以接受當地的學制課程的教育外,亦可選擇國際文憑課程(IB)。根據香港《星島日報》(2011)一篇報導指出,IB課程近年愈來愈受家長歡迎,亦有愈來愈多的直資和私立學校計劃或已開辦有關課程,更有傳統名校正為即將開辦的IB預備班招生。香港目前52所IB世界學校以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為主,只有三所是直資學校(香港星島日報,2011;IB, 2014a)。

(一)香港-啟思中學

啟思中學(Creative Secondary School)為香港目前有九所學校採用「國際文憑中學課程」唯一一所是獲得政府資助的(state funded)直資學校,主要是招收小學PYP畢業生或是在英美語國家完成小學課程的學生,入學需要書面申請和面試,很重要的資格是具備用英美語溝通及學習能力,因為上課語言是英語。啟思中學於2009年2月獲得IB世界學校認證2010年起也提供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2014a)。

啟思中學也是香港唯一一所融合香港新中學課程以及國際文憑IB、MYP課程的中學,學生可於中五及中六申請參加「國際文憑課程IBDP」或「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兩個公開試。該校實行小班教學,每班只有約28名學生或以下,而中五、六每班人數則不多於20人。師生比例約為一比十。每年學費為58,500至66,400港幣,學校設有學費減免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但有入息上限,以一個三人家庭為例,每年收入達23萬元以下就能獲全費減免(香港成報,2013)。啟思中學的收費、學費減免計畫和獎學金計畫以支援經濟上有需要的學生或獎勵優秀學生繼續就讀(啟思中學,2014),是臺灣考慮在公立學校設立IB課程考慮學費補助方面議題時可以參考的案例。

八、臺灣

臺灣到2014年為止有四所IB世界學校,兩所在臺北的為「臺北美國學校」和「臺北歐洲學校」,兩所在高雄的是「高雄美國學校」和「義大國際高級中學」。四所都是私立的國際學校,也都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當中只有位於高雄市觀音山上義守大學旁的「義大國際高級中學」還提供國際小學課程(PYP)以及國際中學課程(MYP),為臺灣唯一一所包含高中、國中和國小12年一貫的IB國際認證的國際學校(義大國際高級中學,2014;IB, 2014a)。

肆、討論

一、IBMYP可用中文授課

「國際文憑組織」接受「國際文憑世界學校」(IB World Schools)使用地方語言授課,也就是說,臺灣的中學要導入MYP可以用中文上課。目前MYP課程檔案已經用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中文出版,學生成績如果需要「國際文憑組織」的認證,也是可以用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中文四種語言中一種來繳交作品成果,方便使用中文的國家的學校。然而,國際文憑中學課程之後所要銜接的IBDP,其授課和校內考試及外部評量到目前為止卻只限用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進行。這是臺灣日後假設要導入「國際文憑課程」決定學校所用語言最需要自我定位的部分——雖然用國人熟悉的中文是比較方便的解決,但是考量學生接下來銜接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高中課程)就不接受中文授課,長遠來看,臺灣的學生應該還是應該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慢慢適應全部使用英文溝通的學習環境。基於教育全球化、國際化的著眼點,臺灣應該儘快將雙語雙軌教育,或是在中、小學階段就實行全面的中、英雙語教學,或是選擇特定學校導入中文與雙語體系並行的雙軌制,具體方針和實施辦法列入臺灣教育改革的決策中,審慎評估後早日和世界各國並駕齊驅。

二、雙語教育從中學階段貫徹實施

IBMYP可以和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學校的本土課程教案的要求相容,更重要的特色是授課語言具彈性,不像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校被侷限於用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學校可以用本國當地語言上課。本文幾個舉例的國家,例如:日本和中國學校就是用日文、中文或雙語授課。然而,著眼於高中IBDP上課和考試都必須用次三種外文進行,就臺灣的情況,如果學生將來接國際文憑高中(大學預科)課程,就應該及早在中學階段適應使用英文學習的環境。所以,臺灣實行雙語中學教學課程是比較務實的方法。

三、參考新加坡雙語教育經驗延攬雙語人才

臺灣一旦考慮引入國際文憑課程,也要立刻正視採用雙語教育。筆者在2014年11月IBDP曾提出雙軌雙語制度,也就是保留體制內中文為主體的傳統學科學校,最好是保留明星學校,而在「非明星學校」開始IB學程和雙語教學,這樣的雙軌有助於打破學校排名而造成雙贏。倘若臺灣決定開始在公立學校採用國際文憑課程和推行雙語教育,過渡時期必定需要大量的雙語教育專家。在此,筆者建議可以延攬新加坡的雙語人才,儘管國人對新加坡人的新式英文(Singlish)頗多疑慮,但是,根據筆者常年定居新加坡的觀察,新加坡人不管使用哪一種語言,他們的口音和語法的使用會依據交談對象而做調整,意思就是,當新加坡國民間之口語溝通會因為族群方言的共同背景,或故意簡化用字,或使用不符合文法的直譯,或是口音尾音的變化等,然而,這些因為文化族群感情的語音轉變並無損於一般新加坡人民的英語程度,他們在遇到英語母語人士在的場合,也會自然地轉換為較純正的英式英語。也就是說,新加坡人從1965年獨立時,當地政府決定保留英語為主要語言到今年將近50年,新加坡年輕人一般的英文聽說讀寫程度強,再加上新加坡華人在學校也學華語,臺灣推行雙語教育必定可以藉助新加坡具有雙語能力的教師。此外,臺灣移民到英語系國家的雙語從事教育人士也是延攬回國安排IB師訓不可忽略的人才來源。

伍、結論

IBMYP是「國際文憑組織」在採用自1968年發展的IBDP之後28年,從1994開始的、專為11〜16歲學生所設計的中學課程,它承接IBDP的精神,下接IBMYP,目標為培養學生成為有創意、具批判力同時又能自省的思考者,強調知能上的挑戰,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和現實世界做連結;課程著重溝通的技巧、跨文化的了解和全球發展的參與,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以便成為日後的全球領袖,故深受現今各國政府的重視。尤其在導入公立學校部分,已在許多國家成為體制內教育內容改革的潮流趨勢。從2014年開始的新的國際文評課程設計,藉由客觀的外在評估測試,取得世界認證的「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證書,勢必讓全球中學階段的課程的標準化、全球化更趨一致。

這個被國際普遍認可的世界通行「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發展20年後,目前(2014年11月)全球一共有1,117所學校採用,當中公立學校占689所,超過半數,顯示IBMYP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教育當局的重視,尤其2014年創新的課程內容和加入外部評估學校成績取得世界認證,政府部門更已實際編列預算導入到公立學校部門。特別是在非英語系國家的提倡與日俱增,我們應該多深入了解國際之間教育方向的整合問題。
IBMYP包含八個「學科組別」,目的要讓學生得到足夠深度和廣度的知識,選課也有彈性,學生在每一個學年從八個組別選一個科目,每科修50個小時,年級愈高,選課彈性愈大,評量後就可以取得結業證書,進入高中繼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國際文憑中學課程」的彈性機制還包含其八個學科組別、六個特點和五個教學要素可以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學校的本土課程教案相融合。儘管在中學階段,MYP學校可以用中文授課和考試,但之後所銜接的IBDP必須全程以英語教學和考試,臺灣還是儘早實行雙語教育為是。
今日臺灣如果能和世界唯一提供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和大學預科的一整套全方位、全球通行國際教育體系的「國際文憑組織」教育機構合作,早日策劃合乎臺灣體制可以接受的雙語雙軌制度,一方面積極培養臺灣本土IB師資,另一方面延攬以英、美語為母語的IB教育專家、臺灣居住英美語系國家僑居地或新加坡中英語雙語教師和臺灣的教師密切合作,臺灣國內的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自然必定會因應國際文憑課程的導入而做全球化全方位的調整,而使臺灣中學課程內容兼具全球觀和本土意識,不僅教育目標現代化、全球化,學歷又可以在國際通行並和世界做實際連結。總之,臺灣是否採行、如何導入「國際文憑中學課程」創雙贏、三贏,以及可能造成的衝擊優弊等,都值得臺灣各界討論和注意。
(文章全文已經發表於教育研究月刊249期2015年1月號)

參考文獻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2014)。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取自http://www.bj55.cn/
[No. 55 High School. (2014). Bei Jing No. 55 High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bj55.cn/]
香港成報(2013)。全港10大最貴直資學校。取自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07/t20130728_448931.html
[Singpao. (2013). The ten most expensive state-funded schools in Hong Ko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07/t20130728_448931.html]
香港星島日報(2011)。IB國際文憑課程銜接海外大學。取自http://edu.sina.com.hk/news/73/4/1/82350/1.html
[Sina. (2011).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s connect high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abroad. Retrieved from http://edu.sina.com.hk/news/73/4/1/82350/1.html]
啟思中學(2014)。香港啟思中學。取自http://www.css.edu.hk/
[Creative Secondary School. (2014). Creative Secondary School in Ho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ss.edu.hk/]
進才中學(2014)。上海市進才中學國際部。取自http://www.jcid.cn/aboutUs/Introduction.aspx?id=27&pid=1
[Jin Cai School. (2014). Shanghai Jin Cai International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jcid.cn/aboutUs/Introduction.aspx?id=27&pid=1]
義大國際高級中學(2014)。義大國際高級中學。取自http://www.isis.ks.edu.tw/
[I-Shou International School. (2014). I-Shou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Kao Hsiong, Taiw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is.ks.edu.tw/]
鄭州中學(2014)。鄭中國際班。取自http://www.zzms.com/ib.htm
[Zheng Zhou Middle School. (2014). Zheng Zhou International Cla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zzms.com/ib.ht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4a).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o.org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4b). Guide to school authorization: Middle years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o.org/become/guidance/documents/MYPGuidetoschoolauthorization.pdf

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IBDP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的簡寫, 本文譯為「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為1968年開始由一群任教於瑞士的國際學校的老師所設計、 漸漸越來越多國家中的國際學校採用, 近年來更有越來越多國家的體制內高中或經由政府的資助方式也開始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加入IB世界學校行列。至今發展成全球139個國家內的 2606所中學所採用, 這個國際通行高中課程修習畢業成績得以用來申請入大學, 目前已經被在全球75個國家內1800所知名大學所認可。 所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常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於1994年往下延伸到「國際文憑中學課程」Middle Years Program (IB MYP), 1997年導入「國際文憑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 (IB PYP), 2012年更加入了「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 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 (IBCC), 成為一套為3到19歲學生全程設計的四個「國際文憑課程」 (IB Programmes)系統。全球目前一共在146個國家內有3910所學校註冊成為「國際文憑世界學校」 (IB Word Schools), 學生總數已經超過120萬人。 本文先介紹專為16到19歲階段學生所設計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內容大綱、選讀科目、授課方式和畢業評量盼望完藉此得到台灣學界注意並討論在台灣公立中學導入IBDP的可行性。
校行列。因為這個國際通行高中課程修習畢業成績得以用來申請入大學, 目前已經在全球139個國家內2606所中學採用,而且得到全球75個國家內約1800所知名大學所認可, 所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常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

1 國際文憑組織

「國際文憑組織」英文全名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簡稱IBO, 成立於1968年,是一個非謀利性質的國際教育基金會,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目前負責全球推展四個「國際文憑課程」所涵蓋的「國際文憑世界學校」的管理、師培、學校認證、 學生考試評量並出版相關發展報告和統計資料等。 「國際文憑組織」全球分為三個管轄區域分別是非、歐洲及中東地區 (IB Africa, Europe, Middle East, 簡寫為IBAEM; 美洲地區(IB Americas, IBA)以及亞太地區(IB Asia-Pacific, IBAP), 各區並設辦事中心分別位於荷蘭的海牙(Hague)、美國的馬里蘭(Maryland) 和新加坡。「國際文憑組織的課程與評估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Centre, IBCA)則設在英國加的夫(Cardiff, 威爾斯文為Caerdydd) (IB, 2014a)。

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由來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提供的四個課程當中最早實行的項目。它是一個兩年制, 對象是16至19歲將進入大學的高中學生, 而且已經廣泛被世界各大學認可的大學預科課程。它的起源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日內瓦國際學校的一群對全球化有前瞻性的老師, 結合其它國際學校師資協助, 而設計的大學預科國際標準課程, 本意是為了世界各國從事外交工作人員或是因為工作異動必須經常變換國家住所, 而方便其子女因為必須轉學而遭遇學校學力評估和申請大學成績審核, 課程啟動於1968年,而學校授課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這個課程爾後則交由「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統籌管理。由於IBDP「國際文憑課程」的評量成績效力等同於高中畢業文憑, 廣泛被世界許多知名大學認可, 所以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紛紛申請得到IB世界學校的認證。近年來, 不僅是全球的國際學校,歐美公立高中也漸漸開始導入, 甚至亞洲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的中學紛紛加入IB學校行列的趨勢。「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主要實針對16到19歲青少年將來能成功進入學術領域和全球社會而設計。目的要培養兼具智力、社會力、情緒處理能力以及體能上能全面平衡的學生, 以因應快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培養有效率的參與社會的能力的青年(IB, 2014)。

3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科组别架構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包含的六個「學科組別」和三個核心要素:
3.1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六個「學科組別」
學生在IB世界學校修習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curriculum)必須了解整個學程設置於六個「學科組別」(subject groups)框架之下, 包括语言和文學研究組(Studies in L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習得組(Language Acquisition)、個人與社會組(Individals and Societies)、科學組(Sciences)、數學組(Mathematics) 以及藝術組(The Arts)。學生必需從組別一至組別五中各選一門「科目」(course)學習,再從組別六選擇一門藝術科目或是再從前面五組中任意選擇一門課作為第六個科目研讀。接下來, 學生必須從這六個科目中選擇三或四科做為「高級水平」科目, 英文稱Higher Level, 簡稱HL; 要求240鐘頭的上課時數, 其餘的則是「標準水平」科目, 英文稱Standard Level, 簡稱SL, 則只需150個鐘頭的上課時數。學生上課和參加考試的語言有三種: 英文、法文或西班牙文(IB, 2014a)。

3.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三個核心要素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除了上述六個組別科目之外, 學生同時還需要完成的的三項「核心要素」(core elements)包含「拓展論文、「知識理論」以及「創意行動服務三項。透過問題的討論,學生可以更認識自身的意識形態,而進一步了解文化觀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TOK課程要求很高並具挑戰性, 這是為了因應全世界急遽變化的環境, 期望學生準備好自己以迎接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完成TOK評估需通過口頭測試並交出一份1200到1600字的書面報告。
總之,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教育學原理的基本原則是貫徹「同步持續進行的跨學科的整體學習」(concurrency of learning) 加上實踐「知識經驗的理論」 (theory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教師必須具備跨學科的教學能力, 根據課表來協助學生在兩年內完成六個組別的學科加上三個核心要素的融和學習(IB, 2014a)。

4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修業規範

4.1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成績評量方式

要參與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curriculum),學生必須進入一所IB認可學校 (IB authorized school)註冊。學生從所描述的六個組別當中按照規定選取六個科目來選讀。這六個科目當中有三或四個科目必須做為「高級水平」(Higher Level, HL) 科目,其餘的則當「標準水平」(Standard Level, SL)選讀。,「高級水平」科目要求240小時的上課時數;而「標準水平」科目則只需150小時修習的時間, 學生可以從六類科目中選取自己感興趣或拿手的科目IBDP 去參加考試。各科的評量以1至7分來評分,如果六科滿分共可得到42分。 另外在三個核心項目中的「知識理論」及「拓展論文」, 成績優異的同學還會獲得最多三分的「獎勵分」 (bonus points) 。也就是說, 除了六門科目可以獲得最高的42分外, 學生可以因為核心科目表現傑出獲得額外加分, 所以畢業總分最多是45分。

各項科目的成績往往由內部評估(20-30%)和外部評估(70-80%)兩種評估方式來決定,在第六組別的藝術科目,內部評估最高可達50%。每門學科在課程結束之後往往包括二至三次的限時筆試並算入外部評估。內部評估則因學科而異,可以是通過口頭報告、實驗任務或者是書面撰文等方式進行。一般內部評估先由任課老師評分,隨後由指定的「外部審核員」(Moderator)進行確認或必要的分數調整(IB, 2014a)。

兩年內學生如何完成各科目, 「國際文憑組織」也有時間表規定。譬如在學程的第一年只允許完成兩個所選的「標準水平」科目當中的一科。 然而, 如果是必須配合學校課表, 則可以特別通融在一年內完成兩科「標準水平」, 而且兩科是上限; 此外, 從第二組(語言習得組)所選的「初學課程」(ab initio)科目不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而學生所選的「高級水平」科目和至少一門「標準水平」科目研讀時間必須橫跨兩年,語言密集學習課程不被鼓勵。

至於三個核心要素中的「知識理論」(TOK)和「創意行動服務」(CAS)項目也有研讀時間的規定。 基本上都要以跨越兩年的長期課程完成。 然而, 有些學校把「創意行動服務」時間訂在最後準備文憑評量考試之前的幾個月完成而把「知識理論」 課程設計在最後準備文憑評量考試將開始之前導入。 諸如此類的一些彈性調整還是被國際文憑組織所允許的。

值得注意的是, 學生如學生選擇不要完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全部的六個組別,也可以單獨挑選個別科目來學習,通過後獲頒他們選修科目的「學科證書」(subject certificates)。
「國際文憑組織」也提供IB世界學校的學生在學校教室進行或是其它時間彈性安排的線上課程, 但是仍然必須同時具備在IB世界學校註冊的正規學生身分, 所有相關入學或評量的規定都和到學校上課的學生一樣的(IB, 2014a)。

4.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考試流程設計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外部考試一年舉行兩次, 分別在每年五月和十一月舉行。各科目考試時間是依照學生所選的科目以及「標準水平」與「高級水平」之別分成上下午時段進行, 時間從45分鐘到兩小時不等。「國際文憑組織」有嚴格規定各科排定考試時間, 上午考試時間必須在當地時間早上七點以後開始, 下午一點前結束; 下午的考試必須在12點之後開始, 而且在18點前結束。「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各科考試考古題和評分標準(mark scheme)可以在「國際文憑組織」官方網站提供的書局內訂購(IB, 2014a)。

5 「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已經成為全球學校的新潮流

整體而言, 「國際文憑課程」賦予學生跨學科思考的能力, 其教育目標是要教育下一代成為知識淵博、有原則、全面發展、敢於冒險、喜歡思考的新世代青年。在全球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從1968 年開始於瑞士的國際學校, 之後世界各地的國際學校、 歐美地區、亞洲中國、香港的私立學校、普通高中、甚至是公立高中也紛紛也紛紛以各種課程採用的模式和「國際文憑組織」合作而加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世界學校。譬如德國早在1986年三月10日召開的文化部會議 (Kultusministerkonferenz)中決議,透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取得的國際文憑的效力就等同於德國「高中會考」(Abitur)的成績單, 得以申請德國的大學, 而且德國境內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古典中學」(Gymnasium)都有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2014b); 此外, 在12個國家內從1962 2009年紛紛設立的「聯合世界學校」(United World Colleges)也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UWC, 2014); 中國境內目前67所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校中, 除了國際學校以外, 位於北京、上海、 成都、 南京、 長春、浙江寧波、江蘇等大城市有15所是公立或是以直資學校  方式進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香港有37所私立和直資學校獲「國際文憑組識」正式授權開辦IB課程,其中有 29所學校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私立或國際學校為主,亦有香港當地傳統名校和新辦的直資學校; 整體上IBDP受到較高的評價,被認为是赋予学生跨學科思考的能力。香港衛報评價說课程“比三到四門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 (A-Level)科目更廣泛並更具有挑戰性」(IB, 2014c); 在台灣, 截至2014年為止, 一共有四所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IB世界學校, 都是私立的國際學校。所以, 台灣在將來在開放或協助學校採用IB國際認證課程方面,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6 討論

6.1 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讓台灣高中教學方針國際化

IBDP是一個得到世界多數大學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內容廣泛, 包含语言和文學研究組、語言習得組、個人與社會組、科學組、數學組和藝術組等六個「學科組別」。在這六個組別框架IB世界學校開設學習的科目(courses),學生只要在兩年內從六個組別科目中選擇六個科目研讀, 完成「拓展論文」、「知識理論」以及「創意行動服務」三項「核心要素」, 以及包含筆試和口試的內部和外部的評估, 加上撰寫4000字的研究論文就可以取得畢業文憑。研讀「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可以依照興趣靈活選課, 適性發展, 學生選課、上課和研讀的方式跳脫了傳統背誦記憶的模式, 而以跨領域的整體學習為目標。學生的學習評量除了筆試之外更重視文字、語言和自我的表達能力的表達, IB學校的成績可用專題研究、探索主題、撰寫報告和論文、藝術表演取得, 是名符其實大學預科。 其畢業文憑等同中學畢業成績單已經被歐美多數大學認可, 更得以直接用來申請大學入學, 被譽為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

6.2 在非明星學校內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打破菁英主義的迷思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內容雖然廣泛, 卻不及目前台灣高中生在準備過內各項考試科目上面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這個直接和國際接軌的大學預科文憑, 教育當局是否開始考慮導入這個國際大學預科課程, 讓體制內的高中也搭上這班通往世界大學的國際直班車呢?  回顧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 從1990年算起已經將近25年了, 所有根據教育理念、理想、學理而設計出的種種教改措施, 包括十二年國教、自學方案、各類大學入學或招生方案, 每一項在執行前都參照國外成功的案例,而且推行之前也都經過審慎的學理評估, 然而, 實施後社會卻不斷出現持反對立場的聲浪。其基本的矛盾糾結在教育改革的種種措施仍打不破社會大眾對於明星學校的迷思, 而讓整個教育體系的成員在尋求「公平錄取」的噩夢裡面打轉: 大家都希望減少學生學業負擔和減輕升學壓力, 都期望孩子順利進入大專院校就讀, 但是在落實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後、「人人上大學」理想幾乎達成後, 學術界則表示對大學生素質不夠、學習力低落, 將失去國際競爭力的擔憂。同時, 學生和家長又繼續對於明星學校的菁英崇拜, 不管家長面對哪種考招方式都改變不了把子女送到「最好的高中」和「最好的大學」的心態。 而大眾也明白, 只要國人一日不破除對明星學校的迷思, 台灣的升學主義將永遠持續變形存在。因此, 優先撥款補助所謂「非明星學校」導入國際大學預科課程, 負責栽培高中畢業後就出國念大學的國際菁英, 而讓傳統的明星高中繼續維持優良的光環 送畢業生進入台灣的大專優良學府, 建立雙軌制度, 屆時, 中學生各個都能依照個人未來的升學規劃, 進入配合的學校類型就讀, 藉著雙軌制來打亂學校排名, 同時創造雙贏。 當然, 就讀傳統高中課程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雙軌之間的轉換跑道機制是必須慎重考慮的細節。

6.3 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台灣實行雙語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都市

然而, 台灣要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首先要面對的是授課語言問題。IBDP學校授課和成績評量語言除了外語課(language B)外只能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進行。以台灣現況, 用英語授課和上課較有可行性。 然而, 台灣的高中生已經具備用英語學習IB學科的能力嗎? 台灣有足夠的師資用英語教授IB科目並指導學生論文撰寫嗎? 台灣是否就藉著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開始體制內的雙語教育呢? 可以就 6.2提出的雙軌制度, 設計以英文授課為主的雙語高中來和原體制以中文授課為主的傳統高中並存? 還是參考德國大城內的古典中學選擇特定公立高中導入IB課程? 或參考中國、 香港以「一般高中設立外語部/國際部」或直資學校的方式進行? 或是依照台灣行之有年的辦民營學、特許學校模式鼓勵公立或是私立學校採用IB課程? 此外, 「國際文憑組織」會不會因應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語國家的語言訴求, 不久的將來也把中文納入為授課和考試的語言呢? 這些都是值得繼續探討和取得溝通的課題。

6.4 發展配合台灣現況的本土化「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東西相融截長補短

值得注意的是, 採用IB國際課程 並不表示必須全盤改變台灣既有的學校教學內容, 而是可以根據我們的教育要求和方針和IBO「國際文憑組織」建立合作夥伴的關係。台灣可以根據社會的現況或國人的訴求, 設計「華文教育為主,英文為輔」的方式來採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並同時推行國內的雙語教育, 既教授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教授西方做學問的方法, 集合東西文化之所長,或許是必較合乎台灣國情的做法。甚至, 台灣可以依照既有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科框架,再根據學校特色和地方色彩來編寫合乎台灣本土模式的國際課程。可以確定的是, 一旦台灣選定學校決定導入IBDP課程後, 「國際文憑組織」會承擔起相對的責任, 在課程導入和學校認證過程中提供專業的諮詢。 雖然導入初期台灣需要具備IB專才的外籍教師來協助, 教育部門必須先編列經費延攬IB世界學校的合格教師到台灣任教; 然而, 隨著和「國際文憑組織」合作時間越長, 台灣國內的教師可以慢慢透過IBO組織提供的訓練課程, 系統性地取得IB教師的資格, 讓台灣的教師也具備到海外IB學校教學的資格。

6.5 台灣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促進全球學術界更密切的交流

最後一個思考是, 一旦台灣的高中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台灣的大學也會立刻面臨要不要接受世界各國持IBDP國際大學預科文憑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國內大學就讀的問題。然而, 這將又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的開始, 因為要吸引全球各地來的IB世界學校高中畢業生到台灣就讀大學, 台灣的大學內部勢必要延攬用英語授課的教授或講師, 如此能促進台灣與國際之間的學術合作和互補, 同時交流也會更頻繁和平等。加上6.4 所提及台灣國內的教師透過IBO接受IB 師訓課程, 到海外IB學校任教, 都將使台灣在未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國家。然而, 香港教育單位的規範「留在香港升學的IB學生,同樣可以憑國際文憑試的成績,以非聯招的途徑,報考本地的大學,升學出路比本地課程更廣闊」 (香港星島日報, 2011) 的措施是否符合台灣社會公平原則, 也一個值得各界討論的議題。

7 結論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從1968年開始, 先被世界各地的私立國際學校所採用, 而後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目前被全球教育界認可為具有高學業水準的教育學程,不僅成為國際間學生考取國外大學理想選擇之一, 近年來在澳洲、印度、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國也迅速發展。IB世界學校數目快速成長, 不侷限私立或國際學校領域, 反而很多國家的教育當局開始重視發展並採納, 所以目前全世界 2576個所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校中有1,219所, 約占半數, 是得到國家政府公部門資金支持的學校。「國際文憑課程」46年來的發展從原本大學預課課程一路往下延伸到中學課程 (MYP), 小學課程(PYP) 到職業相關課程 (IBCC),自成完整系統, 加上IB世界學校鼓勵學生成為具備知識淵博、有原則、全面發展、敢於冒險、喜歡思考等特質、探求真知、均衡發展、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富有愛心和創造力和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更是符合21世紀學校教育迎合全球化、地球村的世界潮流, 已經獲得全球知名大學或職場主考官的正面評價與認可。
在「國際文憑課程」盛行, 全球教育課程整合的趨勢下, 台灣教育當局應該正視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新世代教育價值以及將來對台灣教育體制的帶來的優勢。
參考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資助高中導入國際課程的例子, 筆者認為,當局可以先選定縣市政府遴選特定「非明星高中」或「非前志願高中」內先導入, 和傳統高中並存, 建立雙軌制高中體系, 藉著IBDP文憑能用於申請海外大學, 還可以選擇轉入歐美等國家繼續學業的優勢, 讓這些原本不在前志願的高中轉型成為另類的明星高中。 如此, 好壞高中的界線模糊了, 或是說, 各個高中都成為某族群學生心目中的明星高中,都可以提供升學的願景, 將可連帶減輕高中生面對大學招考時搶進台灣明星大學的壓力, 共創雙贏。

美國2002年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簽署並公布實施的「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 (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 筆者認為「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前提是教育當局先提出具體的辦法「把每個學校帶起來」 (No School Left Behind)。 本文所提出台灣廣設具全球視野, 能直接與國際接軌優勢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高中課程, 並藉此協助聯考非前志願學校發展成具特色的國際化的「明星學校」,吸引學生就讀, 配合將來的國外就學計畫, 減輕學生非得進入前志願高中的考招競爭惡夢。

「在二十一世紀裡,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創新和創意, 也需要與同伴, 國內外更多的連結和依賴, 而不是自大地堅持獨立作業, 是時候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並且重新創造自我了」 。 既然全球趨勢如此,台灣教育當局何不考慮早日導入國際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期待藉著本文能得到台灣教育當局和各級學校的教育專家的回響, 學生和家長能開始參與討論這個被世界承認, 目前正在各國迅速增長採用的「國際文憑課程」。更期待國家或縣市政府能考慮在不久的將來用公辦民營、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私立學校補助辦法、 甚至提撥經費到公立高中各種方式來開始考慮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讓台灣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為台灣莘莘學子在國內競爭激烈的高中、大學招考外, 提供另外一個直接走向國際大學學府之門的另類選擇。
(文章全文已經發表於教育研究月刊247期2014年11月號118-132頁)

8 參考文獻

1. IB 2014.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o.org
2. IB 2014b. IB in Deutschland.  Retrieved from http://de.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Baccalaureate
3. 國際文憑 2014.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6%96%87%E6%86%91%E5%A4%A7%E5%AD%B8%E9%A0%90%E7%A7%91%E8%AA%B2%E7%A8%8B
4. UWC 2014. IB. Aus Wikipedia, der freien Enzyklopädie. Retrieved from http://de1wikipedia1org/wiki/United_World_Colleges
5. 香港星島日報 2011. IB國際文憑課程銜接海外大學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s Connect High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Abroad)。取自http://edu.sina.com.hk/news/73/4/1/82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