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從日本教改反思台灣,談國際文憑全球發展

從日本教改反思台灣,談國際文憑全球發展

 坪谷‧紐厄爾‧郁子女士的《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中譯本序


讀日本坪谷‧紐厄爾‧郁子女士的《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讓我對教育改革又充滿信心!這是兩岸三地專書探討國際文憑的第一書,單單日文原版封面文案:二○一八年日本的教育即將改變,以廢除統一考試為目標,擺脫封閉鎖國,「國際文憑課程」正式登陸日本,展開全球化標準教育!就足以吸引台灣社會的所有目光。

二〇一二年夏天,坪谷女士接下了國際文憑組織亞太地區的理事一職,負責整合國際文憑課程納入日本的高中學校的大計畫。這項改變包括推動廢除統一考試、協助日本國內設置二○○所高中採用國際文憑IBDP,以及計畫二〇一八年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採納國際文憑的評鑑標準等等,這將是日本近代推動教育制度改革劃時代的突破!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是什麼?

簡單來說,「國際文憑課程」是一個能讓國內學校教育直接與世界接軌的全球通行課程,全名為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 IB起源於一九六○年代中期,瑞士日內瓦國際學校一群對教育全球化有前瞻性遠見的教師們共同設計的國際標準課程。本意是為了方便世界各國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員或是因為工作異動必須經常變換國家住所的國際旅人們,為安排其子女因轉學而引起的學力評估和申請大學成績審核而設計的教案,從一九六八年啟用的高中課程──「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簡稱IBDP),一路往下延伸發展到「中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me,簡稱MYP)、「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me,簡稱PYP)和「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IB 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簡稱IBCC),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套為三到十九歲學生所設計的四個「國際文憑課程」完整系統。

這套原本只為國際學校學生設計的教案,因強調靈活性並能兼顧時代性趨勢,很快得到國際學界極高的評價,全球採用的學校逐年快速增加,而且不單盛行於歐美和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近二十年來,亞洲的日本、中國、香港、印尼和馬來西亞、越南及新加坡的公立學校,都紛紛獲得本國政府的補助,認證成為「國際文憑世界學校」(IB World Schools)。至二○一五年七月,全世界一四七個國家內設立了超過四千所國際文憑世界學校,其中半數以上是體制內的公立學校而二○一五年五月最近一次人數統計,完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參加IB全球考試學生,接獲成績並申請大學成功者超過十四萬人,而目前全球國際文憑畢業學生總數更超過了一三○萬人。坪谷女士在本書中簡潔有力的介紹了IB課程中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預科和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等三階段四個課程的內容,更援引學校現場實地採訪的教學情景,忠實呈現了IB校園課堂的樣貌,讀者不能錯過。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文憑課程」設立了一套全球統一的考試,目標通往全球各家大學。也就是說,儘管各國大學所設定的成績門檻不同,但學生只要在本國讀完了DP課程,再透過外部與內部評量核可,畢業後即可直接申請全世界七十五國超過二六○○所大學,不必再額外為留學準備考試。而受過嚴格課程訓練、取得DP畢業證書的學生們,深受世界一流學府的青睞,成為其積極錄取的目標學生。再加上「過去四十年來,修完DP課程的學生憑此進了全球頂尖大學學府的窄門,入學後的成績依舊亮眼而深受肯定」,更使得「國際文憑課程」已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坪谷女士在本書中深入淺出列出了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各大學為爭取國際文憑課程畢業生所給予的各種優待措施,台灣讀者必定有興趣了解。

教育是為了培育能夠面對未來變局的人才

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在二〇一一出版的書《眼見為憑》(Now You See it)中提出:「當今的學校執著於教導我們小孩以古老方式去應對他們長大後的經濟局勢……可預料的是二〇一一年度入學的美國小學生中,有六五%在學校畢業後將從事目前並不存在的職業。」坪谷女士在本書引用了戴維森的理論,並警告日本民眾,「現存的職業有一大半很可能會在未來消失」,因此,「學校必須未雨綢繆,以便讓我們的孩童成為未來的人才,才能從事『目前並不存在的職業』。」

僵化、教條式的背誦和公式化的考試內容將被取代!日本的教育和企業發展已經因為全球化的競爭、教育領域邁向無國界的趨勢而走到了瓶頸。就拿現況來說,層出不窮的多元入學方案,不就等於是向長期以來公認最公平正義的全國統一考試制度,投下一張不信任票嗎?既然讀好大學即可進入大企業、坐領高薪、持優渥退休養老的美好願景已幻滅,「政府教育加補習班」這種升學主義下怪異的社會組織架構,是否也該到瓦解的時候了?坪谷女士筆下這樣的日本社會,何嘗不也是台灣國內現狀的寫照?

為了想替社會僵局注入活水,日本政府與教育單位大膽轉念,廢除全國大學統一考試,採行全球化標準的教育方式「國際文憑課程」。除了因為「國際文憑課程」在全球獲得極高評價,更重要的是學程內容不偏重知識記憶而強調思考,目標定位於在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國際人才。與其鎖國閉門造車,不如敞開國家大門,讓國內學校的教育和培養國際人才的道路完全接軌。一旦公立學校採用國際文憑課程,學校就不再強行灌輸側重知識記憶的內容,學生也不再需要參加「一試定終身」的統一考試,而是透過平日邏輯思考能力的訓練和自主學習,進而獲得解決難題的能力──也就是「通行世界的力量」,成為積極參與社會的未來人才。

適合在地化發展的雙語教學課程

對台灣民眾來說,聽到國際課程,心中不免產生的疑問是:既然是國際課程,需用什麼語言上課呢?如果是英語,那非英語系國家怎麼辦呢?
答案是,「國際文憑課程」學校授課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但是國中、小學階段可以用地方語言(如中文)授課,只有在高中階段必須採用全英語教學,而日本甚至爭取到高中只有兩科用純英文授課,其它科目可用母語日文上課和評量的特殊待遇
閱讀至此,讀者是否面臨坪谷女士所提出的疑惑:既然設置採用全球標準的DP課程學校,為什麼還要特地用日語教學?用日語教學不就稱不上是國際化教育了嗎?
而坪谷女士的見解是:「教育國際化」與「引進日語DP課程」乍看之下的確互相矛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唯有從根深蒂固的母國認同中獲得多元的價值觀,才是國際化教育的本質」。台灣讀者們或許也能從坪谷女士所提出的「矛盾點」切入,尋找出切合國人需求和社會期待的語言教育方式。

「國際文憑課程」是教改困境的良藥補帖
回顧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從一九九四年教育改革年算起迄今已經超過二十年了,所有根據教育理念發展或擷取他國經驗而出籠的種種教改措施,實施後皆必出現反對聲浪。其基本糾結就在於打不破社會大眾對於進入明星學校、成為社會精英的迷思,因此對各類考招分數錙銖必較,而使得整個教育體系的成員都陷在尋求「公平錄取」的噩夢中打轉
但教改困境更深的隱憂在於,在當今網路普及、知識爆炸與資訊國際化的時代洪流中,教育改革政令和決策始終無法找到一套將國內課程和全球升學管道直接銜接的機制
面對全球化的來臨,既然孩子個個是父母的寶貝、是國家的財富,我們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充滿幸福感、獨立、自信、負責任地參與未來世界舞台!

台灣目前有七所 IB世界學校 ,七所都是國際學校或私立學校, 然而,駛向世界的IB國際文憑課程不一定只能被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和貴族教育所獨享。尤其從亞洲各國教育部門的教改趨勢中可看出,國際文憑課程導入公立學校體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學制邁向全球標準化、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將國內學子進入國內明星學校的競爭轉變為進入世界頂尖學府的團隊合作關係、順應未來時代需求,以培養世界人才而奉為依歸的國際新潮流

最後,特別提到坪谷女士貫徹教育突破自我侷限的具體實踐。在一位受不了升學壓力的同學自殺和另一位離開日本實現夢想,特立獨行的同學啟發下,她毅然決然脫離日本刻板的學習框架,出走美國發展。但當她在美國得到所追求的幸福人生後,仍時刻關心全人教育,甚至返回到母國提倡雙語教育都要「透過英語施以人性教育」。其教育的觸角甚至延伸至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其它學習障礙者。了解作者自年輕時期即追求自我前途的毅力,以及她悲天憫人、關懷弱勢族群的教育胸襟,在在讓坪谷女士的教育訴求更具可信性、本書更具可讀性。

各位深受升學壓力之苦,關心孩子前途的家長們,當日本文部科學省將「國際文憑課程」視為「教育界的黑船」,當日本的教育改革已經定調,要在二○一八年改變體制,逐步廢除統一考試,當坪谷女士所主持整合的教改計畫將為日本投下震撼彈,引入國際課程後,其骨牌效應勢必帶動大學的改革,而後企業和整個社會,也都將朝向國際化發展……這本《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中譯本或許能為台灣教改前景提供寶貴的參考。台灣是否有機會藉此廢除聯考呢?

請您慢慢品味這本精彩好書,並和子女、學校的師長們一起分享討論,因為「帶動輿論即可改變社會」。而美國《引導教育的第四途徑》(The Fourth Way)的作者安迪‧哈格里夫(Andy Hargreaves)斯與丹尼斯‧雪利(Dennis Shirley)指出:「在二十一世紀裡,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創新和創意,也需要與同伴,需要國內外更多的連結和依賴,而不是自大的堅持獨立作業。是時候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並且重新創造自我了。」讓我們藉著傳播本書帶來的訊息,引頸期盼台灣教育改革整合國際文憑課程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