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IBDP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的簡寫, 本文譯為「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為1968年開始由一群任教於瑞士的國際學校的老師所設計、 漸漸越來越多國家中的國際學校採用, 近年來更有越來越多國家的體制內高中或經由政府的資助方式也開始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加入IB世界學校行列。至今發展成全球139個國家內的 2606所中學所採用, 這個國際通行高中課程修習畢業成績得以用來申請入大學, 目前已經被在全球75個國家內1800所知名大學所認可。 所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常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於1994年往下延伸到「國際文憑中學課程」Middle Years Program (IB MYP), 1997年導入「國際文憑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 (IB PYP), 2012年更加入了「職業相關的認證課程」 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 (IBCC), 成為一套為3到19歲學生全程設計的四個「國際文憑課程」 (IB Programmes)系統。全球目前一共在146個國家內有3910所學校註冊成為「國際文憑世界學校」 (IB Word Schools), 學生總數已經超過120萬人。 本文先介紹專為16到19歲階段學生所設計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內容大綱、選讀科目、授課方式和畢業評量盼望完藉此得到台灣學界注意並討論在台灣公立中學導入IBDP的可行性。
校行列。因為這個國際通行高中課程修習畢業成績得以用來申請入大學, 目前已經在全球139個國家內2606所中學採用,而且得到全球75個國家內約1800所知名大學所認可, 所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常被視為是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

1 國際文憑組織

「國際文憑組織」英文全名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簡稱IBO, 成立於1968年,是一個非謀利性質的國際教育基金會,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目前負責全球推展四個「國際文憑課程」所涵蓋的「國際文憑世界學校」的管理、師培、學校認證、 學生考試評量並出版相關發展報告和統計資料等。 「國際文憑組織」全球分為三個管轄區域分別是非、歐洲及中東地區 (IB Africa, Europe, Middle East, 簡寫為IBAEM; 美洲地區(IB Americas, IBA)以及亞太地區(IB Asia-Pacific, IBAP), 各區並設辦事中心分別位於荷蘭的海牙(Hague)、美國的馬里蘭(Maryland) 和新加坡。「國際文憑組織的課程與評估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Centre, IBCA)則設在英國加的夫(Cardiff, 威爾斯文為Caerdydd) (IB, 2014a)。

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由來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提供的四個課程當中最早實行的項目。它是一個兩年制, 對象是16至19歲將進入大學的高中學生, 而且已經廣泛被世界各大學認可的大學預科課程。它的起源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日內瓦國際學校的一群對全球化有前瞻性的老師, 結合其它國際學校師資協助, 而設計的大學預科國際標準課程, 本意是為了世界各國從事外交工作人員或是因為工作異動必須經常變換國家住所, 而方便其子女因為必須轉學而遭遇學校學力評估和申請大學成績審核, 課程啟動於1968年,而學校授課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這個課程爾後則交由「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統籌管理。由於IBDP「國際文憑課程」的評量成績效力等同於高中畢業文憑, 廣泛被世界許多知名大學認可, 所以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紛紛申請得到IB世界學校的認證。近年來, 不僅是全球的國際學校,歐美公立高中也漸漸開始導入, 甚至亞洲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的中學紛紛加入IB學校行列的趨勢。「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主要實針對16到19歲青少年將來能成功進入學術領域和全球社會而設計。目的要培養兼具智力、社會力、情緒處理能力以及體能上能全面平衡的學生, 以因應快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培養有效率的參與社會的能力的青年(IB, 2014)。

3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科组别架構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包含的六個「學科組別」和三個核心要素:
3.1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六個「學科組別」
學生在IB世界學校修習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curriculum)必須了解整個學程設置於六個「學科組別」(subject groups)框架之下, 包括语言和文學研究組(Studies in L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習得組(Language Acquisition)、個人與社會組(Individals and Societies)、科學組(Sciences)、數學組(Mathematics) 以及藝術組(The Arts)。學生必需從組別一至組別五中各選一門「科目」(course)學習,再從組別六選擇一門藝術科目或是再從前面五組中任意選擇一門課作為第六個科目研讀。接下來, 學生必須從這六個科目中選擇三或四科做為「高級水平」科目, 英文稱Higher Level, 簡稱HL; 要求240鐘頭的上課時數, 其餘的則是「標準水平」科目, 英文稱Standard Level, 簡稱SL, 則只需150個鐘頭的上課時數。學生上課和參加考試的語言有三種: 英文、法文或西班牙文(IB, 2014a)。

3.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三個核心要素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除了上述六個組別科目之外, 學生同時還需要完成的的三項「核心要素」(core elements)包含「拓展論文、「知識理論」以及「創意行動服務三項。透過問題的討論,學生可以更認識自身的意識形態,而進一步了解文化觀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TOK課程要求很高並具挑戰性, 這是為了因應全世界急遽變化的環境, 期望學生準備好自己以迎接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完成TOK評估需通過口頭測試並交出一份1200到1600字的書面報告。
總之,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教育學原理的基本原則是貫徹「同步持續進行的跨學科的整體學習」(concurrency of learning) 加上實踐「知識經驗的理論」 (theory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教師必須具備跨學科的教學能力, 根據課表來協助學生在兩年內完成六個組別的學科加上三個核心要素的融和學習(IB, 2014a)。

4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修業規範

4.1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成績評量方式

要參與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curriculum),學生必須進入一所IB認可學校 (IB authorized school)註冊。學生從所描述的六個組別當中按照規定選取六個科目來選讀。這六個科目當中有三或四個科目必須做為「高級水平」(Higher Level, HL) 科目,其餘的則當「標準水平」(Standard Level, SL)選讀。,「高級水平」科目要求240小時的上課時數;而「標準水平」科目則只需150小時修習的時間, 學生可以從六類科目中選取自己感興趣或拿手的科目IBDP 去參加考試。各科的評量以1至7分來評分,如果六科滿分共可得到42分。 另外在三個核心項目中的「知識理論」及「拓展論文」, 成績優異的同學還會獲得最多三分的「獎勵分」 (bonus points) 。也就是說, 除了六門科目可以獲得最高的42分外, 學生可以因為核心科目表現傑出獲得額外加分, 所以畢業總分最多是45分。

各項科目的成績往往由內部評估(20-30%)和外部評估(70-80%)兩種評估方式來決定,在第六組別的藝術科目,內部評估最高可達50%。每門學科在課程結束之後往往包括二至三次的限時筆試並算入外部評估。內部評估則因學科而異,可以是通過口頭報告、實驗任務或者是書面撰文等方式進行。一般內部評估先由任課老師評分,隨後由指定的「外部審核員」(Moderator)進行確認或必要的分數調整(IB, 2014a)。

兩年內學生如何完成各科目, 「國際文憑組織」也有時間表規定。譬如在學程的第一年只允許完成兩個所選的「標準水平」科目當中的一科。 然而, 如果是必須配合學校課表, 則可以特別通融在一年內完成兩科「標準水平」, 而且兩科是上限; 此外, 從第二組(語言習得組)所選的「初學課程」(ab initio)科目不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而學生所選的「高級水平」科目和至少一門「標準水平」科目研讀時間必須橫跨兩年,語言密集學習課程不被鼓勵。

至於三個核心要素中的「知識理論」(TOK)和「創意行動服務」(CAS)項目也有研讀時間的規定。 基本上都要以跨越兩年的長期課程完成。 然而, 有些學校把「創意行動服務」時間訂在最後準備文憑評量考試之前的幾個月完成而把「知識理論」 課程設計在最後準備文憑評量考試將開始之前導入。 諸如此類的一些彈性調整還是被國際文憑組織所允許的。

值得注意的是, 學生如學生選擇不要完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全部的六個組別,也可以單獨挑選個別科目來學習,通過後獲頒他們選修科目的「學科證書」(subject certificates)。
「國際文憑組織」也提供IB世界學校的學生在學校教室進行或是其它時間彈性安排的線上課程, 但是仍然必須同時具備在IB世界學校註冊的正規學生身分, 所有相關入學或評量的規定都和到學校上課的學生一樣的(IB, 2014a)。

4.2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考試流程設計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外部考試一年舉行兩次, 分別在每年五月和十一月舉行。各科目考試時間是依照學生所選的科目以及「標準水平」與「高級水平」之別分成上下午時段進行, 時間從45分鐘到兩小時不等。「國際文憑組織」有嚴格規定各科排定考試時間, 上午考試時間必須在當地時間早上七點以後開始, 下午一點前結束; 下午的考試必須在12點之後開始, 而且在18點前結束。「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各科考試考古題和評分標準(mark scheme)可以在「國際文憑組織」官方網站提供的書局內訂購(IB, 2014a)。

5 「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已經成為全球學校的新潮流

整體而言, 「國際文憑課程」賦予學生跨學科思考的能力, 其教育目標是要教育下一代成為知識淵博、有原則、全面發展、敢於冒險、喜歡思考的新世代青年。在全球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從1968 年開始於瑞士的國際學校, 之後世界各地的國際學校、 歐美地區、亞洲中國、香港的私立學校、普通高中、甚至是公立高中也紛紛也紛紛以各種課程採用的模式和「國際文憑組織」合作而加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世界學校。譬如德國早在1986年三月10日召開的文化部會議 (Kultusministerkonferenz)中決議,透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取得的國際文憑的效力就等同於德國「高中會考」(Abitur)的成績單, 得以申請德國的大學, 而且德國境內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古典中學」(Gymnasium)都有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2014b); 此外, 在12個國家內從1962 2009年紛紛設立的「聯合世界學校」(United World Colleges)也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UWC, 2014); 中國境內目前67所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校中, 除了國際學校以外, 位於北京、上海、 成都、 南京、 長春、浙江寧波、江蘇等大城市有15所是公立或是以直資學校  方式進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香港有37所私立和直資學校獲「國際文憑組識」正式授權開辦IB課程,其中有 29所學校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私立或國際學校為主,亦有香港當地傳統名校和新辦的直資學校; 整體上IBDP受到較高的評價,被認为是赋予学生跨學科思考的能力。香港衛報评價說课程“比三到四門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 (A-Level)科目更廣泛並更具有挑戰性」(IB, 2014c); 在台灣, 截至2014年為止, 一共有四所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IB世界學校, 都是私立的國際學校。所以, 台灣在將來在開放或協助學校採用IB國際認證課程方面,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6 討論

6.1 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讓台灣高中教學方針國際化

IBDP是一個得到世界多數大學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內容廣泛, 包含语言和文學研究組、語言習得組、個人與社會組、科學組、數學組和藝術組等六個「學科組別」。在這六個組別框架IB世界學校開設學習的科目(courses),學生只要在兩年內從六個組別科目中選擇六個科目研讀, 完成「拓展論文」、「知識理論」以及「創意行動服務」三項「核心要素」, 以及包含筆試和口試的內部和外部的評估, 加上撰寫4000字的研究論文就可以取得畢業文憑。研讀「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可以依照興趣靈活選課, 適性發展, 學生選課、上課和研讀的方式跳脫了傳統背誦記憶的模式, 而以跨領域的整體學習為目標。學生的學習評量除了筆試之外更重視文字、語言和自我的表達能力的表達, IB學校的成績可用專題研究、探索主題、撰寫報告和論文、藝術表演取得, 是名符其實大學預科。 其畢業文憑等同中學畢業成績單已經被歐美多數大學認可, 更得以直接用來申請大學入學, 被譽為通往世界大學名校的金鑰。

6.2 在非明星學校內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打破菁英主義的迷思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內容雖然廣泛, 卻不及目前台灣高中生在準備過內各項考試科目上面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這個直接和國際接軌的大學預科文憑, 教育當局是否開始考慮導入這個國際大學預科課程, 讓體制內的高中也搭上這班通往世界大學的國際直班車呢?  回顧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 從1990年算起已經將近25年了, 所有根據教育理念、理想、學理而設計出的種種教改措施, 包括十二年國教、自學方案、各類大學入學或招生方案, 每一項在執行前都參照國外成功的案例,而且推行之前也都經過審慎的學理評估, 然而, 實施後社會卻不斷出現持反對立場的聲浪。其基本的矛盾糾結在教育改革的種種措施仍打不破社會大眾對於明星學校的迷思, 而讓整個教育體系的成員在尋求「公平錄取」的噩夢裡面打轉: 大家都希望減少學生學業負擔和減輕升學壓力, 都期望孩子順利進入大專院校就讀, 但是在落實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後、「人人上大學」理想幾乎達成後, 學術界則表示對大學生素質不夠、學習力低落, 將失去國際競爭力的擔憂。同時, 學生和家長又繼續對於明星學校的菁英崇拜, 不管家長面對哪種考招方式都改變不了把子女送到「最好的高中」和「最好的大學」的心態。 而大眾也明白, 只要國人一日不破除對明星學校的迷思, 台灣的升學主義將永遠持續變形存在。因此, 優先撥款補助所謂「非明星學校」導入國際大學預科課程, 負責栽培高中畢業後就出國念大學的國際菁英, 而讓傳統的明星高中繼續維持優良的光環 送畢業生進入台灣的大專優良學府, 建立雙軌制度, 屆時, 中學生各個都能依照個人未來的升學規劃, 進入配合的學校類型就讀, 藉著雙軌制來打亂學校排名, 同時創造雙贏。 當然, 就讀傳統高中課程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雙軌之間的轉換跑道機制是必須慎重考慮的細節。

6.3 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台灣實行雙語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都市

然而, 台灣要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首先要面對的是授課語言問題。IBDP學校授課和成績評量語言除了外語課(language B)外只能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進行。以台灣現況, 用英語授課和上課較有可行性。 然而, 台灣的高中生已經具備用英語學習IB學科的能力嗎? 台灣有足夠的師資用英語教授IB科目並指導學生論文撰寫嗎? 台灣是否就藉著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開始體制內的雙語教育呢? 可以就 6.2提出的雙軌制度, 設計以英文授課為主的雙語高中來和原體制以中文授課為主的傳統高中並存? 還是參考德國大城內的古典中學選擇特定公立高中導入IB課程? 或參考中國、 香港以「一般高中設立外語部/國際部」或直資學校的方式進行? 或是依照台灣行之有年的辦民營學、特許學校模式鼓勵公立或是私立學校採用IB課程? 此外, 「國際文憑組織」會不會因應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語國家的語言訴求, 不久的將來也把中文納入為授課和考試的語言呢? 這些都是值得繼續探討和取得溝通的課題。

6.4 發展配合台灣現況的本土化「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東西相融截長補短

值得注意的是, 採用IB國際課程 並不表示必須全盤改變台灣既有的學校教學內容, 而是可以根據我們的教育要求和方針和IBO「國際文憑組織」建立合作夥伴的關係。台灣可以根據社會的現況或國人的訴求, 設計「華文教育為主,英文為輔」的方式來採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並同時推行國內的雙語教育, 既教授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教授西方做學問的方法, 集合東西文化之所長,或許是必較合乎台灣國情的做法。甚至, 台灣可以依照既有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科框架,再根據學校特色和地方色彩來編寫合乎台灣本土模式的國際課程。可以確定的是, 一旦台灣選定學校決定導入IBDP課程後, 「國際文憑組織」會承擔起相對的責任, 在課程導入和學校認證過程中提供專業的諮詢。 雖然導入初期台灣需要具備IB專才的外籍教師來協助, 教育部門必須先編列經費延攬IB世界學校的合格教師到台灣任教; 然而, 隨著和「國際文憑組織」合作時間越長, 台灣國內的教師可以慢慢透過IBO組織提供的訓練課程, 系統性地取得IB教師的資格, 讓台灣的教師也具備到海外IB學校教學的資格。

6.5 台灣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促進全球學術界更密切的交流

最後一個思考是, 一旦台灣的高中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台灣的大學也會立刻面臨要不要接受世界各國持IBDP國際大學預科文憑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國內大學就讀的問題。然而, 這將又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的開始, 因為要吸引全球各地來的IB世界學校高中畢業生到台灣就讀大學, 台灣的大學內部勢必要延攬用英語授課的教授或講師, 如此能促進台灣與國際之間的學術合作和互補, 同時交流也會更頻繁和平等。加上6.4 所提及台灣國內的教師透過IBO接受IB 師訓課程, 到海外IB學校任教, 都將使台灣在未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國家。然而, 香港教育單位的規範「留在香港升學的IB學生,同樣可以憑國際文憑試的成績,以非聯招的途徑,報考本地的大學,升學出路比本地課程更廣闊」 (香港星島日報, 2011) 的措施是否符合台灣社會公平原則, 也一個值得各界討論的議題。

7 結論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從1968年開始, 先被世界各地的私立國際學校所採用, 而後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目前被全球教育界認可為具有高學業水準的教育學程,不僅成為國際間學生考取國外大學理想選擇之一, 近年來在澳洲、印度、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國也迅速發展。IB世界學校數目快速成長, 不侷限私立或國際學校領域, 反而很多國家的教育當局開始重視發展並採納, 所以目前全世界 2576個所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學校中有1,219所, 約占半數, 是得到國家政府公部門資金支持的學校。「國際文憑課程」46年來的發展從原本大學預課課程一路往下延伸到中學課程 (MYP), 小學課程(PYP) 到職業相關課程 (IBCC),自成完整系統, 加上IB世界學校鼓勵學生成為具備知識淵博、有原則、全面發展、敢於冒險、喜歡思考等特質、探求真知、均衡發展、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富有愛心和創造力和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更是符合21世紀學校教育迎合全球化、地球村的世界潮流, 已經獲得全球知名大學或職場主考官的正面評價與認可。
在「國際文憑課程」盛行, 全球教育課程整合的趨勢下, 台灣教育當局應該正視導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新世代教育價值以及將來對台灣教育體制的帶來的優勢。
參考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資助高中導入國際課程的例子, 筆者認為,當局可以先選定縣市政府遴選特定「非明星高中」或「非前志願高中」內先導入, 和傳統高中並存, 建立雙軌制高中體系, 藉著IBDP文憑能用於申請海外大學, 還可以選擇轉入歐美等國家繼續學業的優勢, 讓這些原本不在前志願的高中轉型成為另類的明星高中。 如此, 好壞高中的界線模糊了, 或是說, 各個高中都成為某族群學生心目中的明星高中,都可以提供升學的願景, 將可連帶減輕高中生面對大學招考時搶進台灣明星大學的壓力, 共創雙贏。

美國2002年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簽署並公布實施的「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 (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 筆者認為「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前提是教育當局先提出具體的辦法「把每個學校帶起來」 (No School Left Behind)。 本文所提出台灣廣設具全球視野, 能直接與國際接軌優勢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高中課程, 並藉此協助聯考非前志願學校發展成具特色的國際化的「明星學校」,吸引學生就讀, 配合將來的國外就學計畫, 減輕學生非得進入前志願高中的考招競爭惡夢。

「在二十一世紀裡,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創新和創意, 也需要與同伴, 國內外更多的連結和依賴, 而不是自大地堅持獨立作業, 是時候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並且重新創造自我了」 。 既然全球趨勢如此,台灣教育當局何不考慮早日導入國際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期待藉著本文能得到台灣教育當局和各級學校的教育專家的回響, 學生和家長能開始參與討論這個被世界承認, 目前正在各國迅速增長採用的「國際文憑課程」。更期待國家或縣市政府能考慮在不久的將來用公辦民營、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私立學校補助辦法、 甚至提撥經費到公立高中各種方式來開始考慮採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讓台灣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為台灣莘莘學子在國內競爭激烈的高中、大學招考外, 提供另外一個直接走向國際大學學府之門的另類選擇。
(文章全文已經發表於教育研究月刊247期2014年11月號118-132頁)

8 參考文獻

1. IB 2014.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o.org
2. IB 2014b. IB in Deutschland.  Retrieved from http://de.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Baccalaureate
3. 國際文憑 2014.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6%96%87%E6%86%91%E5%A4%A7%E5%AD%B8%E9%A0%90%E7%A7%91%E8%AA%B2%E7%A8%8B
4. UWC 2014. IB. Aus Wikipedia, der freien Enzyklopädie. Retrieved from http://de1wikipedia1org/wiki/United_World_Colleges
5. 香港星島日報 2011. IB國際文憑課程銜接海外大學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s Connect High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Abroad)。取自http://edu.sina.com.hk/news/73/4/1/82350/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